4月18日16點16分,航天三江重工公司產業園禮花滿天、一片歡騰,該公司為智能礦山寬體自卸車小批量訂貨首臺下線舉行隆重儀式。
該車輛的成功下線,標志著該項目試驗驗證、產品定型和柔性產線建設等一系列基礎準備工作初步完成,正式進入批量化生產新階段。
不走尋常路 搶市場先機
據了解,寬體自卸車是中國發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道路自卸車,它介于大型露天礦卡和公路車之間。其外形尺寸大、單次運輸量和年運輸能力高,價格僅為傳統電動輪礦用車的20%甚至更低,極大地節省了露天礦前期投資,供貨周期短,通常在30天左右,大大縮短礦山建設周期,廣泛應用于露天礦土方剝離、運煤、排渣等運輸工作。
2021年,寬體自卸車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量超過了2萬臺,各大廠家紛紛進入該領域,并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而隨著新能源、5G等技術日益成熟和迅速推廣,正在引發采礦業的智能化革命,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
為了搶得市場先機,重工公司早在2021年1月就成立了寬體自卸車項目研發團隊。團隊成立后,核心成員多次深入礦山一線,前往內蒙古、新疆多個礦區進行市場調研,與車輛直接使用人員一起探討,以完善提升產品性能和各項參數。
2021年9月中旬,寬體自卸車試驗樣車在重工公司正式組裝,本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創業精神,面對創新產品的諸多難題,研發團隊成員日夜與生產工人并肩作戰,指導工人操作,現場攻克難關。經過“十一”長假的緊急裝調,該樣車于10月8日在重工公司產業園正式進入測試環節,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同年11月19日,試驗樣車分別進行了碎石路環道、比利時路、高扭曲路、搓板路和卵石路等不同路況空滿載跑車試驗,并在碎石路上進行了啟動、剎車、轉向、上坡和下坡試驗,各項測試數據均達到設計標準。12月16日,試驗樣車發往內蒙古鄂爾多斯礦區進行工業性試運行,在為期3個月的測試周期內,總運輸土方超過17萬噸,運行總里程超過5000公里,車輛可靠性和運營效益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經過廠區和礦區一系列的嚴格試驗測試,產品初步定型,為批量化生產和柔性產線的建設打下了堅強的基礎,也吹響了該車輛全面進軍礦山領域的沖鋒號。
生產小批量 前途大有為
2022年3月21日,重工公司自主設計的寬體車柔性總裝調試產線投入運行,首批12臺車正式上線總裝和調試,拉開了公司寬體自卸車批量化生產的序幕。
寬體自卸車領域與重工公司以往研制生產的露天礦、井工礦和特種裝備產品有很大的區別,這次面對的用戶群體多樣化,包含大型煤礦企業、小型煤礦、土方剝離散戶甚至是司機。用戶的變化對產品營銷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產品的可靠性、成本、運營的經濟性等提出了新的挑戰。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快速推進使我國能源格局加快轉變,而疫情反復導致更多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形勢下,僅靠定制化產品很難有大的發展。因此,重工公司加快了新車輛的研制生產。
寬體自卸車項目是重工公司“十四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也是平臺化、批量化產品。如何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降低產品制造成本、提高用戶運營效益和拓寬多樣化創新型營銷渠道,是重工公司面臨的課題。
據該項目負責人王澤康介紹,寬體自卸車傳承了全球最大載重363噸礦用車以及大噸位無人駕駛礦用車技術優點,運用了多項創新技術,整車額定載重達到80噸,載自比超過2.5,可適用于露天煤礦、金屬礦及城市和野外基建等眾多場合,具有承載量大、使用經濟性好、可靠性高等優勢。
“我們要把寬體自卸車項目做好、做精,做成明星產品,在市場上占領一席之地。”面對新的行業形勢,重工公司總設計師、副總經理徐代友表示,必須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
車輛上線以后,該公司干部職工積極響應“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要結果”的號召,項目團隊成員日夜與生產工人并肩作戰,指導工人操作;質量檢驗人員、安全生產人員下沉生產現場,嚴把產品質量關、安全生產關,為產品的成功下線保駕護航。(文/應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