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以“專精特新 合作共贏”為主題的航天江南2022年“專精特新”成果推介月活動首個專項推介會在貴陽召開,標志著航天江南“專精特新”推介月活動盛大開幕。
貴州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時光輝對推介月活動作出批示并預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貴州省委融辦、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等單位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貴州科學院、貴州大學、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中航貴州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貴州紅林機械有限公司、中國聯通貴州分公司、貴州省現代物流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詹陽動力重工有限公司、貴州省裝備制造協會等14家單位領導出席會議。航天江南領導,本部相關部門和所屬單位主要領導和相關人員參會。
會議由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哲主持,黨委書記、董事長鮑斌致歡迎辭,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秋作“專精特新”成果整體情況推介。副總經理費海倫宣讀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中國振華電子集團、中航貴飛公司、中國航發黎陽公司商議發起的關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新國發2號文,共同推進航空航天及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倡議書》。會上,幾家企業代表共同簽署了《倡議書》。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國有企業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的重要指示精神,航天江南勇于創新、精心策劃、積極籌備了為期3個月的推介月活動,推動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航天防務裝備和工業基礎件公司建設,加速企業高質量發展。
“布局”搶機遇占先機
“十三五”以來,航天江南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聚焦主責主業,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了一批“專精特新”專業,培育了一批“專精特新” 企業和產品。2022年是“十四五”規劃全面落地實施的關鍵之年,航天江南深入貫徹落實新國發2號文精神,搶抓機遇、搶占先機、超前布局,組織本次橫跨數月的“專精特新”成果推介月活動,推動搭建供需雙方對接平臺,加強優勢專業、優勢產品市場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影響力、競爭力、市場占有率,擴大市場空間,推進產業快速發展。
推介月活動以重點客戶和潛在客戶為主,本次活動重點展示了航天江南“十三五”以來形成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特別是“專精特新”成果。主要包括探測制導及控制領域、發射控制領域、信息通信領域、動力與能源領域、電氣互連及光電器件領域、高功率微波技術領域、驅動與傳動領域、新材料及成型技術領域、裝備制造領域、科技服務領域等10個領域、49個板塊在內的200余件展品,多維展示航天江南創新體系、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
“拓圈”展示發展能力
推介月活動是航天江南歷史上首次針對“專精特新”成果進行的大規模集中展示,代表了航天江南在各領域技術、成果的最新水平。活動將強力發揮全院合力作用,開展以“請進來”為主、“走出去”配合的集中展示、深度交流、精準對接的一系列活動。對內,所屬各單位樹立“全院一盤棋”思想,加強市場資源、市場信息、市場渠道的共享,發揮航天江南專業面廣、配套性強、綜合制造能力強的優勢,整體營銷優勢,充分挖掘客戶資源配套潛力,打造協同營銷、協同配套格局,推動全院各專業協同發展。
通過本次推介月活動,對外持續擴大“朋友圈”,推動集智攻關,做好供需對接,收集市場信息,將市場信息轉化為合同。推介月活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張哲多次在工作推進會上指出:“院里搭臺,統籌策劃、統一組織部署,各單位展示能力是第一位,要更準確的獲取信息和掌握信息,這是我們拓思路、促發展、展示能力的一次活動。”經過詳細梳理和計劃,推介月活動共擬定邀請客戶單位200余家。此前,航天江南領導先后帶隊前往各地開展高層推介,進行高層營銷對接,所屬各單位積極開展“請進來”“走出去”推介活動,已累計組織開展100余場推介活動(其中“請進來”推介40余場,“走出去”推介60余場),后續還將按照“10+100”(即開展10場公司級推介、100場廠所級推介)方案推進實施。
“協同”推動成果轉化
以市場為導向,航天江南積極倡議合作共贏,促進資源共享、能力協同,大力推動“專精特新”的成果轉化利用。鮑斌在會上強調:希望通過此次專項推介會充分展示航天江南航天防務裝備水平和專精特新產品配套能力,與貴州省企事業單位充分對接,推動軍地“專精特新”成果相互轉化利用。
通過推介月活動,航天江南倡導促進貴州省航空航天及裝備制造領域軍地資源協同,倡議各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動行業優勢互補,加大各單位之間產業合作,促進軍地科技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重點圍繞補鏈、強鏈、固鏈、延鏈,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維護好產業鏈安全穩定,在貴州省航空航天及裝備制造產業體系構建中更好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工業興則百業興,工業強則百業強。會議倡議: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省委、省政府工業強省戰略和工業倍增計劃落實落地,全力助推貴州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國防裝備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文/唐芳梅 攝/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