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60年前,固體發動機研究所帶著新中國的希冀踏上固體動力事業發展的征途;60年后,中國航天科工六院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領跑我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邁向世界一流新征程。
2022年是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奠基者和領跑者——中國航天科工六院創建6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創建60周年。60年來,從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到自主創新、高速發展,再到追求卓越、超越領跑的蹣跚、跋涉、騰飛、超越之路,六院創造了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的10余項“第一”,實現了全應用領域各種戰略、戰術、宇航用固體動力產品型譜和體系并舉,實現了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重大跨越,助推一枚枚倚天長劍橫空出世、仰天長嘯,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自主創新、愛國奉獻的歷史壯歌。
篳路藍縷 坎坷奮進
研制固體導彈,最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之一便是固體火箭發動機。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時任院長錢學森在組建液體導彈研制隊伍的同時,也組織科技人員探索用于固體火箭發動機裝藥的復合固體推進劑。五院10室(后成為五院一分院6室)的年輕人在李乃暨的帶領下,于1958年年初打響了復合固體推進劑的攻堅戰。一根鉛筆大小的灰色固體藥條在那年7月問世,這第一根由中國航天人自主研制的固體藥條就此點亮了中國發展航天固體動力事業的光輝大道。
1962年7月,在代號為502的推進劑研究小組的基礎上,國防部五院在瀘州成立固體發動機研究所(即中國航天科工第六研究院前身)。當時,國防部五院一分院6室和二機部西安3所約300人的隊伍成為該所的主體力量。因為國家需要,這兩個原本不屬同一系統的研制單位打破藩籬,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合力開始研制工作。
研究基地建在瀘州是依據當時國家在大西南建設尖端武器研制生產基地的設想,然而人們很快便發現,瀘州潮濕的氣候并不適合固體推進劑的研究。第二年,一場定性為“戰略轉移”的北遷命令正式下達。
放下對天府之國的眷戀,克服對塞外荒漠的畏難,唱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僅用了50天的時間,全部人員和設備轉移至內蒙古呼和浩特。
冬季的內蒙古朔風狂吹、沙塵滾滾。塞外的生產生活條件雖然十分艱苦,但并沒有嚇倒航天固體事業的創業者,樂觀的航天人寫下小詩:“神火騰空竟天紅,瀚海闌干百戰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中國航天人的豪邁與義無反顧,躍然紙上。
“先生產后生活”。隨著基建工程的日漸推進,借住在老鄉家倉房里的職工陸續搬進了自己動手蓋起來的“干打壘”。一條正規的裝藥生產線和一座50噸試車臺終于建成,這些固體發動機研制生產必不可少且無可替代的設施就這樣誕生在了這片“不毛之地”。大青山腳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研制新基地,逐漸綻放出中國固體火箭事業的光輝。
正在固體事業如火如荼進行之際,國家下達了新的三線建設任務。之后數年中,內蒙古基地先后為湖北、江西、上海等三線基地和企業,輸送和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技術干部、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六院被譽為“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的搖籃”。
強軍興軍 矢志不渝
1965年年底,搬遷期結束,內蒙古基地科研生產隨之全面展開。也是在這一年,直徑300毫米試驗發動機研制成功,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第三級發動機,是六院接受的第一項國家工程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研制任務。
這是周恩來總理親自下達的任務,讓迫切要為國家作出實際貢獻的研制隊伍無比振奮。六院航天人在技術上先后突破了殼體材料、推進劑、噴管以及發動機自旋和高空點火等難關,向國家獻上了第一份厚禮——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后的有力一推,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對固體動力領域的科研生產力量進行了轉移,將大部分技術骨干人員、重要設備和重點任務轉移到西安,其余人員則留在了內蒙古基地(后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第六研究院)。
核心人員走了,任務大幅度減少,沒有預研項目,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六院航天人從未放棄,再次從頭開始,自強不息,埋頭創業,數度絕處逢生,在國家固體動力發展史上創造了以巨浪一號為代表的10余項第一,獲得我國唯一一塊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助推一枚枚倚天長劍橫空出世、仰天長嘯,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愛國奉獻的歷史壯歌——
1975年11月26日,六院研制的返回式制動火箭發動機將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回收艙精準送回地面預定區域;
1982年10月12日,我國第一枚潛射戰略導彈巨浪一號由水下發射成功,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專程發電,盛贊“這是黨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又一次勝利,它標志著中國固體運載火箭技術又有了新發展”;
1995年11月28日和12月28日,EPKM近地點固體發動機與“長二捆”火箭兩度聯袂,將亞洲二號衛星和艾科斯達一號衛星送入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開辟了中國固體火箭躋身國際發射舞臺的新紀元……
現如今,六院多個重大專項進入新領域并實現技術跨代,多個重大預研項目獲批立項,多個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里程碑式進展,在以固體發動機為動力的各類裝備中,六院研制生產的型號占了相當大比例。
新時代,六院持續拓展重要裝備領域,構建了“好用、實用、管用”、實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固體發動機技術體系,協同設計及聯合仿真、高性能推進劑、輕質復合材料、虛擬試驗技術、發動機貯存延壽等技術國內領先。固體新型號不斷裝備用戶,從單一用途固體發動機到逐步形成了覆蓋戰略、戰術、防空以及宇航等全應用領域、多尺寸、寬射程、系列化的固體動力產品體系,有力支撐和推動了我國完備的固體動力裝備體系的形成和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牢牢構筑起我國陸、海、空、天全方位多層次的“鋼鐵長城”。
創新引領 融合發展
從第一根手搓復合推進劑“藥條”到第一代300毫米固體發動機,從送“東方紅一號”入軌到參與第一次商業發射取得成功,從單一用途固體發動機到全應用領域各種戰略、戰術、宇航用固體動力產品型譜和體系……
60年來,面對一切困難、一切挑戰,六院干部職工始終堅持: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創新贏得未來。
2011年底,中國航天科工固體動力資源重組整合。進入“十三五”以來,六院以“先進固體動力技術、應用化學、西北物聯網、安全技術研究”等集團公司創新中心為牽引,形成“4+12+N”創新組織架構(四大創新平臺、12個技術分中心、N個創新團隊),凝聚合力在固體動力、新一代化工與材料、智能智慧、安全技術研究等領域進行系統創新,引領各分中心專業技術多維度創新。
六院深化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和體系創新,實施縱橫維度的科研生產要素、科研生產關系統籌管理。全面開展數字化科研生產體系建設,深化成本工程、價值工程。深入推進全員“零缺陷”質量管理,密織質量責任制之網。六院連續6年圓滿完成以型號為代表的集團公司責任令任務,生產交付數量屢創歷史新高,顯著提高動力系統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獲評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個省部級創新中心、15個集團公司級創新中心,成為國務院國資委原創技術策源地,進入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新能力成為行業領跑者。
在民用產業領域,六院積極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圍繞“組團隊、抓戰略、重市場、構平臺、培業務、建產業”主線,深入推動民用產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六院先后獲批各級創新平臺20個,授權專利188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2項,民用產業收入相比十年前翻了三番還多。以“新一代材料與化工、智慧智能、先進制造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等為代表的四大產業并駕齊驅,形成了商業航天動力配套產品、F-12纖維及制品、柔性復合材料、稀土產品、橡塑產品、特種涂料、環保膠粘劑、原料藥乳酸等特色產品,打造了智能倉儲、MES、智能產線、智能車間、離散制造行業工廠系統解決方案,生活垃圾處理設備、儲氫裝備、復合材料人防裝備、碳碳預制體及熱場材料研發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切實解決了許多長期制約民品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推動了民用產業的轉型升級。
當前,六院加速推進“六院科技創新中心、宜昌商業航天動力產業園、西安銅川產業園、西安航天絲路物聯網產業園”四大產業園建設,形成了地跨內蒙古、湖北、陜西三地協同高效發展的新格局,建成了集基礎研究、仿真分析計算、設計研發制造、試驗、售后服務保障于一體的現代化科研生產及產業化發展基地,全面提升了我國的固體動力專業技術水準和核心競爭力。
奮進有道 爭創一流
“十三五”以來,六院營業收入、利潤、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型號發動機始終保持國內前列,民用產業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六院發展取得的系列成績,得益于黨的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自誕生之日起,一代又一代六院干部職工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召喚、服從黨的指揮。進入新時代,六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扛起“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神圣使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始終秉承“三抓”促“三強”,抓黨委班子建設、讓黨的領導強起來,抓黨支部建設、讓戰斗堡壘強起來,抓黨員隊伍建設、讓作用發揮強起來。
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方面,六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注重系統思維、問題導向和精神賡續。借鑒航天事業中的系統工程思維,六院把黨中央決策部署、上級要求和發展目標統一起來,把院本部和下屬單位的黨建工作作為一個大系統,設計一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式方法,推動全系統的黨建工作同頻共振,步調一致向前進。秉承問題導向,六院在走上行政領導崗位、需要履行“一崗雙責”的年輕干部中,加強督導,教會方法,解決問題。賡續精神傳承,六院干部職工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國和奉獻注入靈魂、融入血脈,自始至終注重紅色精神傳承,注重用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奮斗精神教育引導年輕干部。六院艱苦創業、愛國奉獻故事被中宣部拍攝成為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之《詩》獻禮全國觀眾。
高質量發展成功與否,人才是關鍵要素。如今的六院,“引不來、留不住、接不上”的辛酸尷尬局面已一去不復返。黨的十八大以來,六院把人才作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采取切實措施為人才引進開辟綠色通道,為人才施展才能搭建廣闊的舞臺。其間,六院引進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占比由“十二五”的49.1%提高到100%。到“十三五”末,六院共吸納近百名國內外固體發動機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來院進行技術交流和培訓。除此之外,六院還為技能人才開辟晉升通道,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形成全覆蓋、分層次、有重點的教育培訓體系;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聚焦事業需求和崗位需要,邁出專業化領導干部與專業職務管理改革新步伐。目前,六院已建成近20個國家級、省部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平臺,成為工藝技能人才創新創效的主陣地。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接續奮斗、再創輝煌。
新時代新征程,六院領導班子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六院將按照“一個目標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砥礪初心、擔當使命,帶領全院廣大干部職工團結、務實、開放、進取,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力打造提質增效降本的動力產業;大力推動民用產業優化升級,造福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狠抓基礎能力提升,建成數字化智能化企業,向早日建成世界一流航天防務動力公司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