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六院人不僅在外播種一棵棵樹苗,各廠區還有這樣一群身影,在心中栽下希望與夢想的種子。他們用數據勾勒藍圖,以匠心鍛造國之重器,他們敢向技術壁壘亮劍,勇對經驗桎梏破局。
披堅執銳去贏!
“兩臺產品性能測試異常!”任務剛起步,一道巨大的難關就擺在了眼前,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該故障不解決將直接影響目標任務完成。
任務不等人。41所設計團隊迅速開展技術攻關,將復雜的難題拉條掛賬分解,溯本清源、逐一分析。青年設計師小劉主動承擔起去合作廠家協作的任務,他提前策劃、現場查驗,一個星期就把報告修改完成。他還請教了經驗豐富的前輩,針對不同的改進方案,邊學習邊計算,最終優化了多個部件。
“我們每一次進場都要編寫7個報告,并在最短時間內提供試驗總結。”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呂工仍感慨頗多。當有緊急的報告需要立即修改時,入職剛滿兩年的黨員小張總會主動請纓。這個平時看似文靜柔弱的小姑娘,越是關鍵時刻,越展現出敢于戰斗的豪氣。
面對次數頻繁、條件艱苦的保駕任務,青年設計師們從不退縮,小彭、小劉、小張輪流上場。“呂哥‘在家’處理緊急任務和日常工作,我們在外也要獨當一面。”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的他們這樣說。
當橘紅的太陽逐漸變得刺眼,平靜的空氣被轟隆聲打破,拔地而起之箭倏然間便消失在地平線,那就是他們眼中最美的風景。
敢開新天去創!
紅峽公司七車間的動力間內,蒸汽發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小東和小川正緊盯著設備,眉頭緊鎖。“好像有點漏氣。”曉東指著設備背板縫隙中冒出的蒸氣,語氣中帶著一絲緊張。面對新設備首次遇到的難題,他們與電工小李一起,以“干中學”的態度,不斷摸索和嘗試,最終成功找出問題根源。
除了眼前的問題,還需要舉一反三。他倆說干就干,主動排查其他加熱管,積極與車間和廠家協商,確定了一年一次的保養周期,成功消除安全隱患。
工藝水制備工房里,一場關于“老經驗”的爭論正在進行。面對純水機制水慢的問題,按照以往經驗,需要直接更換昂貴的反滲透膜。此時小樊和幾位青年提出先更換濾芯,嘗試能否解決問題,再決定是否更換價格高昂、難度大且耗時久的反滲透膜。這一想法立刻引發了爭議,有人覺得這樣太過麻煩,堅持遵循以往的做法。但小樊堅信:“以前的經驗不一定對,不試試怎么知道。”
生產創新的航道,從無既定軌跡,他們的嘗試是正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種敢于挑戰“老經驗”、勇于創新的精神,正是推動企業不斷推陳出新的不竭動力。
破冰前行去勝!
廠房內,叉車機器人正在精準地叉取和放置貨物,輥筒機器人快速運轉,重達四噸的大型設備被重載機器人輕巧地托起,以上這些都是西安自動化設計研發的AGV機器人,而為這些AGV機器人裝上“智慧大腦”——機器人調度系統的是90后青年黨員小張和他的團隊。
“別看現在AGV機器人行駛流暢、秩序井然,當初,它們的路徑規劃可給我們帶來了超出想象的挑戰。”小張介紹道。
一旦路徑規劃出了問題,機器人就有可能會發生碰撞,導致生產在短時間內癱瘓。守在AGV機器人前,反復琢磨如何讓所有機器人都能高效、安全地完成任務成了小張的工作日常。
小張和團隊成員前后共同設計了十幾個版本,提出了多個整改方案,最終以路徑規劃算法和軌跡跟蹤控制為切入點,才將設計方案落地。
“我們會為了一個設計細節爭得面紅耳赤。”小張表示,每一個設計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直至更優。正是這樣對細節的精益求精,才使得一切變得“井然有序”。
歷時近一年,機器人調度系統產品終于迎來了現場實況測試。可現場的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順利,AGV機器人識別載重架“不利索”;叉車機器人在轉彎、倒行時“不聽使喚”。很多之前沒出現的問題,突然都涌現出來。
為了能讓機器人“乖乖聽話”,小張與團隊成員立即行動起來。“查看運行日志、檢查AGV運行狀態、驗證測試……想讓機器人聽話并不容易,調試一臺機器人花費的時間短則十幾分鐘,長則兩三個小時,甚至更久。”對當時技術攻關的場景,小張仍然記憶猶新。
如今,那些曾經讓人夜不能寐、時常“發脾氣”的AGV機器人正平穩地運載著貨物在廠房內來回穿梭。“工人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工作的安全系數和效率提升了,所有付出都值得。”每當想到這些,小張和團隊成員們心中不禁涌上一份自豪感。(來源/41所紅峽公司西安自動化編輯/郭欣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