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興起,我國正處在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時期,急需培養一支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適配、與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相契合的卓越工程師隊伍。為了更好地解決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常委路紅波帶著相關建議走上了全國兩會。
“當前,工程博士校企協同培養不夠深入,產教脫節的問題十分突出。”在路紅波看來,企業參與工程博士專業實踐的程度,對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有著直接影響。航天企業是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已具備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這件事上做得更多、更好的充分條件。
企業能為工程博士培養提供什么
工程博士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主體,是一種應用型學位,強調學生能夠利用前沿理論與方法解決企業工程實踐問題。據路紅波介紹:當前我國工程博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距離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中央企業可以發揮“技術前沿能力、重大項目資源、技術專家厚度”等方面的核心優勢,立足國家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培育現代產業鏈鏈長人才需求,將“卡脖子”清單變成人才培養清單,加強跨高校、跨科研院所、跨研究領域的資源整合與統籌,完善工學交替培養場景,設計更具彈性、更加開放的卓越工程師個性化培養方案。
但是,當前工程博士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課程的設計、工程實踐的安排、學位標準設置未能體現出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的特色。“應進一步發揮企業培養主體作用,支持中央企業所屬科研院所增設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推進企業自主辦學的體制機制改革。”路紅波說,中央企業所屬科研院所一般都有自主培養研究生經驗,建立了富有企業特色的學科體系,具有完備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前瞻性的研究課題、充足的科研經費、先進的實驗室和科研設備、高質量的師資隊伍,能夠為工程博士培養提供強大的科研項目資源和課題研究經費保障,以重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
路紅波建議,支持在京中央企業深度參與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支持所屬科研院所增設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真正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中與生產實踐脫節、與學術學位培養同質化等突出問題。
期待校企協同實施精英工程教育
“多數高校依然沿用傳統學術型博士的培養模式,實踐訓練體系建設和運作滯后于產業發展和工程實踐。”路紅波表示,中央企業承擔了大量的國家重大項目,但工程實踐優勢未得到有效應用。
路紅波建議健全校企協同機制,構建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共同體”。中央企業可與在京重點高校共建多學科交叉創新聯合體,聯合實施精英工程教育,聯合進行工程碩博士企業實踐課程開發,將工程實踐案例納入現有工程碩博士課程體系,以“卡脖子”的問題與前沿難題為基點明確科研聯合攻關項目,切實有效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
同時,中央企業可以向高校師生發布企業命題,實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及時將前沿創新成果轉化為教育特色,并研究制定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全過程創新成果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激發工程碩博士原始創新活力。
路紅波還提出,要以政策創新和激勵體系建設為突破點,充分激發中央企業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積極性。例如探索出臺相關稅收、財政政策,用好、用活專項改革試點有關支持政策,探索出臺工程碩博士企業導師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等。
路紅波建議,可以鼓勵有條件的中央企業主導或深度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激勵企業主導設計工程博士項目實踐情境,推動中央企業成為工程博士培養主體,有效推進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