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為解決我國起動電機性能無法滿足高空高寒起動要求的問題,團隊針對痛點,攻堅克難。團隊成員制定方案反復驗證,最終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出的產品得到成功應用,為國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展現了航天人的擔當。
——航天江南航天電器所屬林泉電機公司
起發電機系統研發團隊
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航天電器所屬林泉電機公司起發電機系統研發團隊是一支技術過硬、作風硬朗、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隊伍。團隊近年來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產品廣泛配套于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國利器,先后完成探月工程、國產大飛機等國家重大工程和型號配套任務。
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年輕研發團隊,在每一次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填補國家技術空白;迎難而上把身影和足跡留在祖國的高原、大海、戈壁上,用身體力行和實干擔當傳承和詮釋著航天精神。
決不放棄顯擔當 咬牙死磕出戰績
多年以來,為解決我國起動電機性能無法滿足高空高寒起動要求的問題,團隊針對痛點,攻堅克難。團隊成員制定方案反復驗證,最終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出的產品得到成功應用,為國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展現了航天人的擔當。
此后,為解決“卡脖子”難題,團隊主動對標國際先進產品,開展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研究。面對技術和進度壓力,團隊成員咬牙死磕、各司其職、互相協作,終于有多型系統產品轉入狀態鑒定,支撐了產品升級換代。
無數個夜晚,團隊成員以公司為家、挑燈夜戰。團隊成員以月為單位出差,從三亞到根河,從戈壁到高原,團隊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行李箱裝滿了四季的衣物用品。
十年磨一劍,打造高可靠電機系統
過去10年間,團隊一方面要開展顛覆性技術預先研究,一方面要針對需求開展技術攻關。團隊解決難題、突破難題,為國家重大項目的成功貢獻力量。團隊研發產品實現新型發動機型號的全覆蓋。2023年,基于該技術申報的專利獲得貴州省專利金獎,團隊數十年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其間,為保障高寒試驗的順利完成,團隊成員搶抓一年一度零下40攝氏度的試驗條件,攜帶包括工具、設備在內的12個貨箱,歷時2天、跨越3000多公里到達外場。
在這里,團隊與時間賽跑,每天凌晨和深夜都“守候”著當日的最低氣溫。為高效精準操作,團隊成員在零下40攝氏度徒手操作。盡管眉眼結上層層白霜,手指微微泛白,但他們依然堅持,最終僅用27個深夜提前完成了試驗,抓住了這次難得的高寒驗證機會。
此次試驗的成功有效支撐了相關項目和技術的發展,團隊也先后取得了多項前沿技術成果并實現轉化,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引領帶動行業發展。
瞄準科技自立自強
向世界一流專業建設發力
經過多年經驗累積和技術攻關,起發電機系統研發團隊形成7個專業技術方向,搭建了國內一流的數字化研發平臺,形成健全的研發體系和數據庫。立足起發電機系統技術研究,團隊先后發表論文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多項獎勵也紛至沓來,其中,“極端環境特種電機系統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團隊入選貴州省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及共青團中央全國優秀青年突擊隊案例。
從零到一,從“不知名”到國內領先,起發電機系統研發團隊正朝著世界一流專業建設不斷努力。(文/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