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星河璀璨,因你點亮;大國長劍,因你鑄就。《航天一線奮斗故事》專欄聚焦航天一線前端,記錄實驗室深夜的燈光、戈壁灘逆風的腳印、數據海中縝密推演的堅守。我們傾聽“鑄劍人”的故事:神劍出鞘時掌心的汗,歸零攻堅中熬紅的眼,老總那句“首戰必勝”的鏗鏘,家人那句“等你回家”的溫情……點滴平凡,因信仰滾燙。愿此欄目為鏡,照見奮斗榮光;為火,點燃星辰豪情。以奮斗為筆,共寫奮力打造“不一樣的航天科工”和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新篇章!
2018年夏天,沈陽遭遇了有記錄以來同期最高溫“烤”驗,35℃以上的高溫天氣一連持續了六七天。
關總從工位走到窗邊,盡管外面很熱,他還是決定推開窗“透透氣”。頃刻間,一股熱浪撲面,他本能地往后“稍”了半步。
說不愁是假的。五天了,分離螺母的難題再拿不下,后續任務壓力可能越來越大。新產品新場景新要求……還有很多節點“催促”著他。關總瞇縫著眼,凝視窗外。
責任
1997年至今,公司研制交付了神舟飛船近20次任務的連接分離機構。從載人航天到探月工程,關總正帶領“神舟團隊”為“嫦娥”落月和返回研制關鍵技術——連接解鎖裝置。
分離螺母是“嫦娥”著陸器著陸腿壓緊和解鎖的關鍵部件,由于探測器要在“超遠距離”和特殊環境下工作,疊加輕量化的需要,研制中要對薄壁件進行高精度加工,公差范圍甚至還不到一根發絲直徑的1/5,稍有不慎就會斷裂。這個難題讓團隊原地踏步了好幾天。
設計決定質量。作為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負責人,他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不斷復盤正向設計的每個過程。他決定,再和大家碰一下。
數控加工車間,萬里和工藝人員也在焦急地討論。一旁的凱哥反復審視著那塊幾乎被他“看透”的加工件。盡管車間里恒溫恒濕,他的工裝還是被汗水濕透了。這幾天,他們嘗試了3種不同的方案,依舊無果。
“還有別的路徑嗎?”“不改變性能的前提下,這個參數還能再動嗎?”關總和小航今天第二次來到車間,幾個人又是一陣討論。
“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時間再緊也不能亂,要用質量保進度!”大家相互打氣。
在質量“零缺陷”、超差“零容忍”面前,沒有捷徑可言。材料、裝夾方式、選刀、路徑……他們絞盡腦汁向最優解一點點靠攏。
從深夜到黎明、再到深夜,他們不曾停歇。終于在連續攻關的第七天,這一關鍵工序取得突破,滿足了設計要求。
底氣
時節如流。距離嫦娥任務的執行越來越近,復查工作鋪開。“上天的產品,沒有機會倒車!”盡管有20多年的成功經驗,但所有人都明白“不容有失”的分量。
“我們的產品絕不會出問題!”動員會上,當麗君堅定的聲音傳來,掌聲隨即響起。大家都知道她是個急性子,但你永遠可以相信她。
12月的沈陽,夜間氣溫已至零下。忙碌了一天的麗君下班回家照顧孩子。晚上九點,電話響起。一批產品交付節點將至,單位本希望她明天多費心嚴把關,讓產品“托底”。誰知她放下電話就往廠里走。
“裝調是出廠前最后‘收口’的部門,我絕不允許有一點瑕疵。”經驗老道的麗君,她的雙手就是閘,細細“篩”過每一把鎖,確保解鎖動作“絕對絲滑”。
榮光
2024年6月25日13時22分,嫦娥六號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地球表面約5000公里高度正常解鎖分離。隨后返回器兩次再入回到地球家園。
“返回器轉入開傘姿態、降落傘打開……”人們通過各類平臺收看直播,不肯錯過一秒精彩畫面。14時07分,返回器在預定區域著陸,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圓滿成功!
“喜訊”瞬間登上頭條。新聞推送的鈴聲不絕于耳。關總這才解鎖手機屏幕,看了一眼新聞。
“成功了!哎憋壞了,想看又不敢看!”小航和幾個年輕的同事按捺不住激動,來和關總道喜。盡管都沒有看直播,激動的淚水還是一瞬間灌滿了每個人的眼角。
9月下旬,最美的時節。一號路兩旁的銀杏葉開始變黃。
關總接到通知,將代表團隊去北京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整個單位都為之振奮!
他專門去理了發,買了一身西裝。高鐵上,眼前再次像過電影一樣:一摞設計的底稿、一群專注的身影、一把絕對可靠的鎖……
一線手記:
以質量保進度,這是筆者在采訪“神舟團隊”時最突出的感受。在航天領域,這句看似“既要又要”的工作要求,恰恰是幾代航天人幾十年來摸索出的“制勝法寶”。
如同一架天平兩端:一頭是航天產品必須“百萬無一失”,另一頭是批生產任務的交付必須“后墻不倒”,都不容有失。怎么辦?天平的支點在哪里?
這支“神舟團隊”給了我們答案:責任心。
(文攝/韓超、李帥、王奧博 海報/張彤)